发布日期:2025-10-11 浏览量:
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简介
团队建设:
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具有风景园林专业博士学位、园艺学硕士学位、城乡规划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设有园林、风景园林、园艺、城乡规划4个本科专业,其中园林和园艺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云南省一流专业,园林专业也是云南省品牌专业以及一本招生专业、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学院在读员工2533人,其中本科生1870人、硕士研究生605人、博士生58人,形成了以风景园林学科为特色与优势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
团队队伍:
公司现有教职工88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18人:其中国家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1人、云岭文化名家1人、云岭名师1人、云南省教学名师1人、云南省产业领军人才2人、云南省兴滇英才计划青年人才15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3人,具有云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云南省博士和硕士生导师团队5个、云南省高校教学团队1个。形成了年龄层次合理、知识结构优良的学术梯队。
科研成果:
公司在西南山地雨林植物与花卉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及产业化栽培与繁育、西南民族传统村落和风景遗产保护利用、西南山地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西南特色园艺植物种质创新及高效培育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中形成优势特色。近五年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24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于GenomeBiology、Horticulture Research等国际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6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及植物新品种1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近10项。
人才培养:
公司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近年来编写各类教材10余部,获批云南省一流课程4门、研究生优质课程2门、研究生教学案例库5个,获得省部级公司产品成果奖2项。员工实践动手与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员工团队在中国“互联网+”老员工创新创业大赛、IFLA、北林国际花园建造节、“Garden”杯等设计大赛中获得金奖、银奖、铜奖等一百余项。
社会服务:
公司近5年承担地方委托项目100余项,系统地进行了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绿美云南建设等研究与实践,全面参与了《云南省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2022~2024年)》《云南省城乡绿化美化建设导则》等文件的制定,修订《云南省森林城市评价指标》等省级行业标准。编制普洱、丽江、西双版纳、临沧、弥勒等地的城乡绿化美化10年规划、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园林城市创建项目规划等项目,积极承担“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乡村旅游规划等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建设工作,承担香格里拉国家公园、高黎贡山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的景观资源调查工作。为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研究生就业情况:
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5个学科硕士研究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党政机关、高等教育单位(包含就业、升学)、科研设计单位、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
学科介绍
风景园林
特色优势:
风景园林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云南省重点学科、云南省高峰B学科、云南省重点支持建设学科,学科围绕服务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及绿色产业发展,以支撑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等为导向,以立足云南,服务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为定位,依托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极具多样性的自然景观与民族历史文化资源,聚焦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云南美丽城乡的绿地系统建设,多民族聚居地区风景遗产与传统聚落保护更新,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保护利用,云南特色园林植物与花卉种质创新及乡土植物造景应用等研究主题。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特色和培养特色。
培养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点以风景园林职业任职资格为目标,致力于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操守、具有高尚的学术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具备系统的理论储备和扎实的实践能力,熟练掌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建设、保护和管理等相关领域工作的复合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主要服务于风景园林相关的城乡建设、生态保护、林草业、旅游管理等行业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技术和管理工作。
研究方向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主要从事城乡绿色空间体系营建、民族传统聚落规划设计等相关应用型研究。关注西南地区复杂地形与气候条件下的城乡绿地系统,关注城乡绿色空间体系的营建方法,支持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云南美丽城乡的建设与评估。依托多民族聚居的地理特征,探索传统聚落景观的传承与更新,支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传统村落的申报、保护与利用。
风景园林植物与应用
主要从事乡土园林植物培育与应用、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等相关应用型研究。充分发挥云南园林植物与花卉资源优势,探索乡土园林植物及花卉种质资源重要观赏性状多样性的形成机制,围绕色香形及抗性等性状,挖掘相关基因以及研究其形成的分子机制,推动云南特色园林植物与花卉种质创新及乡土植物造景和康养应用,研发乡土园林植物苗木培育技术及花卉产业化生产技术,着力于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国土景观保护与生态修复
主要从事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国土景观保护与游憩利用、受损景观生态修复等相关应用型研究。包括西南地区国家公园、自然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的景观资源调查、保护与评估,开展保护地生态旅游规划;关注风景道、风景林及其他城乡生态空间的国土景观保护与可持续管理,挖掘多民族地区自然景观保护的传统生态智慧,立足云南旅游产业优势探索生态资源的游憩利用方式:对多类型受损景观进行调查研究,从风景园林视角进行生态修复。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主要从事风景园林历史、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利用等相关应用型研究。探索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传统园林、名山风景区的景观特征及思想文化,与北方、江南等地区造园理论与实践的文脉交流。聚焦红河哈尼梯田、茶马古道、滇越铁路、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等各类遗产地,探索边疆民族地区风景园林遗产的形成历史、价值内涵、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
园艺学
特色优势
园艺学是研究园艺作物的育种、栽培、采后、流通及其应用的科学。依托云南多样性的环境优势和多样性的生物资源优势,学科在观赏园艺学、茶学和蔬菜学3个研究方向开展了园艺植物种质创新、高效培育、绿色防治和采后利用研究,在野生资源驯化、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实现云南省“3815”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
园艺学学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位授权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司产品体系,公司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已成为具有一定区域特色和影响力的学科。培养目标包括以下4个方面,准确把握园艺学国际学术前沿动态;具备开展园艺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技术研发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园艺学科的教学、科研、生产管理和技术推广等工作,能够运用一门外语,熟练阅读专业文献,撰写学术论文;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身心健康,积极进取,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立志献身园艺事业,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研究方向
观赏园艺学
充分结合云南省花卉产业及丰富的植物资源优势,在对观赏园艺植物进行收集、鉴定与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了凤仙花、百合、荷花、兰花、食虫草等花卉种质资源库,并对花卉的优良观赏、抗性等性状的形成机理开展研究,挖掘其潜在的优异基因资源;结合传统育种、分子辅助育种及转基因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开展花卉组培快繁技术、环境友好型栽培技术、鲜切花采后贮运与保鲜技术等研究,并在凤仙花、荷花、百合、绿绒蒿、三角梅、山茶、食虫草等花卉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助力云南省及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
茶学
以云南丰富的茶树资源和其他饮用植物资源为载体,以普洱茶为特色,兼顾其他茶叶和植物饮料,尤其是古茶树资源(它是茶产业的基础和茶文化的“根”,云南拥有90%以上的世界资源量),在开展茶树及其他饮用植物资源的调查、鉴定与评价基础上,开展了茶树栽培与生理、茶叶功效、茶叶精深加工和活性成分开发及类茶植物次生代谢分子生物学、茶文化与产业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蔬菜学
充分利用云南省蔬菜产业及气候多样性优势,在对蔬菜种质资源进行收集、鉴定与评价的基础上对蔬菜的优良性状形成机理开展研究,挖掘其潜在的优异基因资源;结合传统育种、分子辅助育种及转基因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新品种;开展蔬菜种苗工厂化生产技术、蔬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蔬菜采后贮运与保鲜技术、蔬菜加工技术等全产业链研究工作,并在食用油菜、马铃薯、甘蓝、小米辣、木蝴蝶、莼菜等蔬菜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助力云南省蔬菜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学科实施学科带头人与专业带头人(园艺专业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一体化培育,学术研究与课程建设有机融合,学科平台与教学实验室同生共享,学科方向与专业特色统一凝练,促进学科专业协同发展、科研教学良性互动。加强员工实践能力培养,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行课内课外、校内校外,4个阶段相互交叉,强化了实验实践环节,构建以课程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论文、实验操作为主线的四阶段教学科研新体系。坚持科研试验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引导员工将专业知识应用到田间生产实践中。
城乡规划学
特色优势
城乡规划学学科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结合国家对高层次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聚焦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与更新、乡村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服务于国家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培养掌握城乡规划学科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熟悉城乡规划研究前沿动态,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可从事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具备应用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与云南省内外10余家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风景园林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融合发展和公司产品实习等合作关系。
研究方向
城乡规划与设计方法
主要研究各类国土空间规划、城乡规划设计,包括国土空间土地利用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设计及其理论、城乡空间形态设计及其理论。在城乡规划设计方面与现有风景园林专业硕、博士点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城乡绿色空间、乡村聚落、森林城市、高原湖泊流域城乡格局方面的研究具有优势和长期的积淀,特别是对多元文化、多民族影响下的城乡空间的持续研究形成本方向特色。
城乡历史与遗产保护
主要围绕城乡发展史和城乡遗产两大范畴,以西南地区为立足点,探索其历史时期的城乡发展、演变、规律,探索历史城乡的价值、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及其管理进行研究。立足文化和生态多样的云南,重点展开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城镇、传统村落、景中村等的价值发掘、保护利用研究。尤其关注多元一体边疆传统山水城市、山水营建、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等城乡建成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城乡自然资源与生态规划
围绕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优势展开云南生态城市、国土生态空间规划,探索生物多样性友好的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以及生态规划理论,包括国土生态空间安全格局、城市生物多样性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空间格局、不同气候区域的城乡景观生态等一系列技术集成。立足云南世界瞩目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以及依托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优势,开展立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乡自然资源调查、城乡绿地建设以及生态规划。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特色优势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为林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以园林植物和花卉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资源与分类、生物学特性及生态习性、种质创新与高效培育、繁殖及设施设备、景观设计与园林生态、采(产)后技术及经营管理以及古树名木复壮及应用等理论与应用的综合性学科。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二级学科是在1939年成立的森林培育系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云南省重点学科。学科拥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风景园林工程技术中心、云南省功能性花卉资源及产业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观赏草集成利用国际联合研发中心等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及云南省高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重点实验室。
培养目标
学科培养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知识和实验实践技能、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了解从事该学科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和前沿学术方向。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美学修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经营与管理、推广与开发等工作或独立创业的能力。
研究方向
园林植物资源与应用
主要研究园林植物与花卉资源的分类、收集、保存及开发利用;园林植物与花卉观赏性状及抗(耐)逆性状的遗传规律及调控机制;园林植物与花卉景观应用等。
园林植物高效培育及采后生理
主要研究园林植物与花卉栽培技术、水肥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切花植物采后储运技术、保鲜技术等。
农艺与种业
特色优势
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依托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园艺学科,于2007年获批,2016年调整为农艺与种业。该学科以园艺植物种质创新、高效培育、绿色防治和采后利用全产业链为目标。
培养目标
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生产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研究方向
园艺植物资源与应用
以栽培品种和野生资源为研究对象,开展种质资源的分类、收集、保存及开发利用以及基因组学方面的相关研究。
园艺植物遗传育种
研究园艺植物商品性状的遗传规律及调控机制;采用常规育种及分子育种等方法对其进行遗传改良及新品种的培育。
园艺植物栽培及采后生理
研究园艺植物栽培、快繁及采后保鲜技术等。
园艺生态
研究园艺植物与环境之间的互作关系。
(图:高丽萍/文:高丽萍/初次审核:汪亚愈/二次审核:孙大成/终稿审核:刘刚连)